(相关资料图)
“湖北省文旅厅在全国率先举办‘沿着长江读懂中国——万里长江行’主题宣传推广活动,并延伸到长江沿线各省(自治区、直辖市),既体现出抢抓机遇、主动作为的担当精神,也体现出开放包容、和衷共济的协作愿望,必将有力推动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和长江文化保护传承弘扬。”4月20日,四川省委省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副主任、成都市社科联主席、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教授、博士生导师李后强在接受长江日报记者采访时说道。
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,滋润了灿烂的中华文明。李后强建议,推进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和长江文化保护传承,要做好以下几点:
一是摸清家底,动态建库。要尽早开展对长江岸线文化遗产、非物质文化遗产、代表性文化传承人等的分级分类调查和认定,建立长江文化资源数据库,并实施动态化更新,抢救性保护。
二是系统研究,绘就蓝图。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首要任务,就是系统阐释长江文化研究价值、系统梳理长江文化发展脉络、系统阐发长江文化精神内涵、系统谋划长江文化的创新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。因此,必须整合长江文化研究力量,系统深入研究。虽然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目前已成立了“四川省长江黄河流域绿色发展研究会”,出版了《长江学》《四川江河纪》等学术专著,提出了长江黄河“双联体”理论等,但建议应在长江沿线各省市建立跨学科、交叉型、多元化的创新研究平台和高端智库平台,多元开展长江文化传承创新工程,倡议发起与“一带一路”国家开设“世界大河文明论坛”等,从而高质量推动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和长江文化保护传承弘扬。同时,由国家有关部门牵头,组织沿江省(自治区、直辖市)通过建立跨区域、跨省市联席会议制度,强化相互交流互鉴,统筹编制长江文化保护传承弘扬总体规划,从顶层设计强化长江文化保护传承系统性、协同性。
三是紧扣重点,突显特色。围绕长江文化的传承利用、文化教育、公共服务、旅游观光、休闲娱乐、科学研究等功能,依托上游、中游、下游三大板块,以及巴蜀文化、荆楚文化、吴越文化等,紧扣长江国家文化公园的重大项目和文化标识建设,采取线性串联、点带结合、综合展示等方式,着力挖掘和凸显长江沿线各省(自治区、直辖市)鲜明的文化特色、生态特色、经济特色。
四是注重结合,实招推动。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和长江文化保护传承弘扬,要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,建立“综合治理、系统治理、源头治理”的保护体系,推动长江岸线的自然生态修复;要与城乡经济发展相结合,做大做优沿江城市核心产业,并通过资源整合、空间联动、功能互补,促进长江沿岸城乡经济协调发展;要与文旅融合发展相结合,建立跨区域协作机制,把长江沿线文物、文化、旅游、产业等资源有效串联,开辟长江文化旅游线路,打造长江文化旅游走廊。就四川而言,建议将文化公园的主园区选址在“万里长江第一古镇”——李庄镇,将其建成中华文明的重要地标;将四川贵州构成的“中国白酒金三角”建设成“川黔白酒国家文化公园”,以此推动“长江生态名酒产业带”发展,为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。
(长江日报记者高喜明)
【编辑:王戎飞】
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“大武汉”客户端,未经授权请勿转载,欢迎提供新闻线索,一经采纳即付报酬。24小时报料热线:027-59222222。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,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,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。邮箱地址:kin0207@126.com
关键词:
华为Mate 60 Pro需求旺盛!分析师郭明錤预测:一年内至少销售1200万部【附智能手机行业分析】
2023-09-0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