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资料图】
网评:不妨以开放态度看待“打卡式观展”
来源:东方网 作者:付彪
今年暑期,国内“博物馆热”持续升温,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涌入博物馆,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。据报导,湖南博物院入口处经常排起长队,一票难求;河南博物院暑期每日接待量达1.2万人次以上,是2019年同期的近两倍。与此同时,有些年轻人去博物馆,走马观花地观展,拍照留念、打卡发朋友圈,仅表示自己曾到此一游。这类观展被称为“打卡式”观展,引发了非议和吐槽。(8月16日《湖南日报》)
排队、看展、拍照、带上定位在社交网络账号上发一组图片,然后收获满满的点赞,一趟博物馆游就画上了句号,这种观展方式被称为“打卡式观展”。不过,展览盛宴下,有人吐槽,这类“打卡式观展”的游客我行我素,完全不考虑他人的感受,有时对保安的制止也置之不理,甚至有人为了拍照效果而破坏展品;还有网友质疑,这类游客观展只是去凑热闹,或只是为了发朋友圈,让艺术展似乎成了一种“热点”噱头,沦为摆拍工具。
当前,大多数博物馆、美术馆等展览场馆允许拍照,有的还鼓励参观者参与其中。不可否认,现实中确有部分“打卡式观展”的游客为了打卡而观展,缺乏对他人基本的尊重和对展品应有的敬畏,也因此受到不少游客的诟病,但“打卡式观展”并非一无是处。年轻人走进博物馆看展,本身就展现出一种主动亲近文化的姿态,无论抱着怎样的目的都值得鼓励,而且将观展的照片发到朋友圈和他人分享,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文化传播。
有一组数据显示,在某短视频平台上,过去一年,博物馆相关话题播放量同比增长165.97%,相关话题分享量同比增长558.52%,共有196万用户发布446万个视频打卡博物馆。尽管获取流量似乎是一些人打卡博物馆的目的,但也是基于对美的追求,愿意走进场馆感受艺术;尽管当时忽略了对展品的欣赏,但回看照片或发朋友圈时,也会去体验展品的美感、瞭解展览的内涵,进而提升自我审美、培养美学意识。
从策展方的角度来看,除了少部分展览不允许拍照,大多数展览都会在宣传时突出“拍照”这一特点,以此来吸引受众。因为在网络社交需求的推动下,拍照分享往往会使展品以更加新鲜、更加有趣的场 景呈现,能够让展览的影响力得到扩大。正如业内人士表示,现在因为更多人的拍照分享,使看展由一小部分专业爱好者的行为变成大众探店,让参观者变成了旅游者,让展厅变成了景点,提高了艺术行业的营收,这也算是一件好事。
其实,许多游客并非观展的行家,“打卡式观展”的过程也是对展品慢慢消化的过程。不论是“沉浸式观展”还是“打卡式观展”,都是为了感受其艺术的魅力和价值,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。而要真正看懂一件展品,也非一蹴而就,需要通过对不同展品的对比品鉴,不断积累相关知识,才会慢慢理解一件展品背后深邃的艺术内涵,发现一件展品的独特魅力和价值。因此,我们不妨以开放、包容的态度看待“打卡式观展”。
当然,“打卡式观展”也须怀揣敬畏之心对待展品。尤其对于“霸照”行为,既需要拍摄者自觉摈弃,管理方也应积极阻止。向美而行、各美其美,方能美美与共。
关键词:
华为Mate 60 Pro需求旺盛!分析师郭明錤预测:一年内至少销售1200万部【附智能手机行业分析】
2023-09-09